- · 《压缩机技术》期刊栏目[07/01]
- · 压缩机技术版面费是多少[07/01]
- · 《压缩机技术》投稿方式[07/01]
设计我们自己的乙烯压缩机(讲述·弘扬科学家精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2006年,沈鼓集团承担了研制乙烯压缩机的任务。“刚接到任务时,来不及多想就投入到了研究工作中。”姜妍回忆,当时,摆在她面前的困难有很多:国内的相关资料几乎为零,国外技
2006年,沈鼓集团承担了研制乙烯压缩机的任务。“刚接到任务时,来不及多想就投入到了研究工作中。”姜妍回忆,当时,摆在她面前的困难有很多:国内的相关资料几乎为零,国外技术层层封锁。但她从没有想过打退堂鼓,从黑龙江到广东,从辽宁到福建,刚刚三十出头的姜妍每天奔波穿梭于各大炼化厂,吃力地爬上几十米高的进口乙烯设备台,认真记录设备的外观结构和运行情况;晚上她又熬夜整理数据和资料,一点点改进设计图纸。每天睡眠时间不足5个小时,300多份图纸像小山一般堆满工作台,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密布排列,一旁的饭菜从温热到冰冷也顾不上吃几口。
■记者手记
持续深耕 终有所获
“我不如别人聪明,必须‘笨鸟先飞'。”姜妍回忆。于是,她每天总是第一个来到单位,打扫好工位,拿出笔记本,为一天的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。“带我入行的老师傅们虚心的工作态度,无私奉献、勤恳朴实的品质,深深地影响了我。”姜妍告诉记者,为了赶工期,大家劲往一处使,相互帮助。班组里不少熟练的老工人把自己的活干完了就去帮助新工人,大家伙一起把当天的任务彻底完成后才下班,绝不拖延。“每次工作完成后,大家一起收拾工作台、整理各种工具,为明天的工作做准备,那是一段难忘的日子。正是这段经历教会了我严谨、细致和认真,激励着我不断努力,勇于突破、攻克难关。”姜妍说。
“我们的客户,每家的要求和使用情况都不太一样。这些年,我基本跑遍了全国所有的乙烯压缩机用户现场,只要使用了我们生产的压缩机,我都会到实地去了解情况。”想要面对面采访姜妍并不容易,而她发给记者的一份出行记录显示,今年以来,她已经走了40多个城市,总里程超过29万公里。
在沈鼓有个“铁规矩”,那就是研发经费和员工培训经费“两个经费不得削减”。而以院士工作站、博士工作站、沈鼓研究院、沈鼓大连理工研究院等为主体的“两站三院五中心”技术研发体系,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学研联合新模式,拥有1600多人的研发队伍,企业科研实力、产品试验和检测水平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沈鼓自主研发的重大装备再创辉煌:成功研制了西气东输长输管线压缩机、用于航空航天试验的大风洞压缩机等一大批重大装备;姜妍也主持设计了中海油壳牌120万吨/年乙烯装置用压缩机组。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极少数具有百万吨级乙烯“三机”(乙烯机、丙烯机、裂解气压缩机组)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。
跟着老工人师傅入门,7年多记录10多本技术参数笔记
人物名片
姜妍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这样评价她:“在我的学生里,她可能不是理论功底最扎实的一个,但却是学习态度最好的一个。她求知若渴的劲头,谁都比不上。”在姜妍看来,科研攻关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踏实。踏踏实实做实验、一个一个记数据,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的工作,却能为研究打下坚实基础。
姜妍在她设计的乙烯压缩机前工作。袁玉明摄(影像中国)
白天奔波于各大炼化厂,晚上熬夜改图纸,成功设计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乙烯压缩机
在采访过程中,姜妍给记者分享了这样一则故事:在相隔10多年参观同一家企业时,一名磨焊缝的工人仍坚守在同一个岗位上。她觉得,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,就需要这种坚守和踏实的精神,要能静得下心、沉得住气。
踏踏实实潜心钻研,在设计一线见证技术进步
“当下,国家十分重视科技创新,每当听到有高新技术被研发出来,那种兴奋感和幸福感无以言表。现在正是科技创新大发展大繁荣的好时候,对于基层工作者,能踏踏实实潜心钻研,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,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。”姜妍说。
“压缩机一响,黄金万两;压缩机一停,效益为零”。压缩机,被称为乙烯生产设备的“心脏”,而乙烯这个占据石化产品70%以上的化工品,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。然而一段时间内,由于缺少乙烯压缩机的研发技术,我国只能租赁和购买国外设备,每年支出高达50多亿元。
“国之重器,不立于自身,不掌握核心技术,就会受制于人,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,沈鼓人始终将自主创新作为立身之本,压缩机项目的成功研发,正是得益于这种坚守。”姜妍感慨,25年来,她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,在设计一线见证和全程参与了沈鼓的技术进步。这其中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便是“创新”这个词。
文章来源:《压缩机技术》 网址: http://www.ysjjs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8/377.html
上一篇:设计我们自己的乙烯压缩机
下一篇:沈阳鼓风机集团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姜妍——设计